1、薄层分析法(TLC)、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毛细管电泳法(CE)、荧光光度法(IA C/S FB)。
(相关资料图)
2、薄层分析法(TLC)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
3、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4、TLC法设备简单,检测费用低,但操作繁琐、费时,萃取和净化效果不理想,灵敏度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程度的危害。
5、2、液相色谱法(HPLC)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
6、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
7、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
8、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9、3、酶联免疫法(ELISA)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
10、其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灵敏度。
11、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对人体危害小、但重复性差、试剂寿命短、需低温保存、假阳性概率较高、需要配置专门的酶标仪,且对一些富含盐和脂肪的试样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12、4、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CE)也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分析黄曲霉素的方法。
13、该方法与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LIF)连用可很好地提高灵敏度。
14、Wei等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测定AFB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其中对AFB2的测定最为灵敏。
15、但CE法的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适宜在试样检测中广泛应用。
16、5、荧光光度法(IA C/S FB)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
17、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18、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19、扩展资料: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20、其致癌特点是: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癌症,除主要诱发肝癌外,还可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亦可导致出现畸胎。
21、因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22、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黄曲霉毒素超标“致命”怎么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